您所在的位置: > 主页 > 上海视点 > 科技 > 正文
一连任命19名技术委员,小米开始对技术认真了?!来源: 日期:2021-03-05 11:46:08  阅读:-
    一连任命19名技术委员,小米开始对技术认真了?

    4月30日,小米集团组织部下发了最新技术人事任命,共任命了19位集团技术委员会委员。根据最新的人事任命邮件,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下设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原标准与技术部,以及19名集团技术委员委员都向崔宝秋汇报,这也标志着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的架构已初步完成。

    小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8年,其研发投入为57.7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3.3%。但外界质疑声依旧此起彼伏,对小米的“技术”标签并不完全认可。

    无论外界作何评价,随着今年“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正式启动,技术驱动都对小米变得越发重要。而另一方面,小米围绕手机打造的生态,中心硬件品牌力上的弱势目前也愈发凸显。此次成立技术委员会,不仅是小米在向外界表明对技术研发的决心,也是关乎小米未来发展的迫切之举。

    如何稳固自身的生态链条,是小米的当务之急

    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小米就已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优化。今年2月,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任命崔宝秋为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且在核心管理岗位上任命了14名总经理、副总经理。这是继去年9月成立集团组织部、参谋部以来,小米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两个月后的今天,小米的组织架构再一次变动——小米技术委员会进一步推进落实。对小米而言,这样的调整并非偶然,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5年至2018年的研发投入依次为15.12亿元、21.04亿元、31.51亿元、57.77亿元,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其中,2018年投入较上一年涨幅高达83.3%。在这背后,是小米对自身核心技术的积累。

    近几年,小米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核心竞争力:第一,加大对AI、VR的投入,包括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发出1000名工程师的招聘需求等;第二,重金打造自己的芯片。澎湃S1的问世,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芯片研发技术的厂商;第三,积累专利技术,助力全球化拓展;第四,与百度、商汤等技术巨头进行深入合作。

    小米在投资构建生态链的同时,其实并未忽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只不过,相比华为、三星等大众公认的实力派技术型公司,小米在研发投入上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1月2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其中,三星电子以134.37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居第一,华为以113.3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56.11亿元)排在第五名。根据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之前的透露,华为手机2017年研发费用为82亿人民币,2018年研发费用估计100亿人民币。高于小米整体的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占比更能反应一家公司的类型,及公司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2018年,三星研发投入占总营收6.4%,华为则占14.1%。与此同时,小米仅为3.3%。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它更像是一家顺势而为、乘着风口“扶摇而上”的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时,小米入局手机市场。2013年底,小米开始投资生态链企业,正式布局物联网,成为全球最早系统布局智能家居的企业之一。在智能手机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时,物联网还是一个以每年年复合增长率16.9%的速率,向万亿级规模迅速攀升的市场。因此,有失必有得,小米虽然在研发投入占比偏低,但通过自研和持续的投资,小米已于2017年成为以硬件为基石的互联网生态公司,其硬件、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之间已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

    在研发投入上,雷军有自己的看法。去年,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我觉得是他们不懂研发,(高管)不(亲自)做研发。我们小米所有的创始人都是研发背景,我们干了一辈子研发。”

    也许雷军对研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我们以技术为唯一准绳衡量一家公司时,小米并无绝对优势。但在生态布局方面,小米有着很强的广泛的硬件和服务连接能力。

    只是,生态布局上的优势比起技术壁垒,更容易追赶。加之,小米在其核心产品上并不具备领先优势,生态黏附性不高。在技术的浪潮之下,如何稳固自身的生态链条,是小米的当务之急。

    核心产品竞争乏力,技术短板更为凸显

    小米的收入来自四大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2015年至2018年间,智能手机收入占比分别为80.4%、71.3%、70.3%、65.07%;2015年至2018年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13.0%、18.1%、20.5%、25.04%。从收入来源上看,尽管智能手机销售占比降低,生态链收入占比同时增强,但智能手机依然是小米的主力军。

    根据小米2018年的财报,小米智能手机全年收入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根据IDC的研究报告,小米2018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5.2千万台,同比下跌5.8%。同年第四季度,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下滑达34.9%,成为小米自2016年Q4以来在国内市场遭遇的最大跌幅。

    从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2018年第四季度,华为达29%,OPPO与vivo市场份额均接近20%,前TOP 3品牌市场份额超过67%,而小米约10%,紧随苹果之后,与前三名差距明显。

    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来看,2018年,三星以3.14亿部的出货量位居第一,苹果2。25亿部排在第二,华为手机销量突破2亿,以2.08亿部的数量居于第三。小米位列第四,但1.19亿部的出货量与第三名有不小的差距。今年,小米在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依旧不容乐观。在2019年的第一季度里,小米在国内市场的排名又下降一位,位居第六。

    一直以来,小米坚持走“性价比”路线。曾经,小米以超高性价比和出色的互联网营销模式,自2011年入局手机市场后,仅以两年的时间便登顶国内市场前三名的位置。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从2017年开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由中高端产品引领的销售额上升趋势,2018年这个趋势继续延续,众厂商开始更多地通过加强创新在中高端市场上进行竞争。

    小米自然也在冲击着中高端市场的转型之路。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停了红米系列产品的发布,取而代之的是小米8系列以及小米MIX3系列,这些旗舰智能手机当然也不负众望,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不过,打入中高端市场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小米公司的战略规划里,小米系列的手机,对标的应是华为的Mate系列。但小米即使进驻中高端市场,也依旧坚持着性价比,其“中高端手机”与华为荣耀的价格不相上下。因此,在华为眼中,小米手机一直是其低价产品——荣耀的对比产品。而众人对小米一直以来的固化认知,也成为小米转型中不小的阻碍。对不少人来讲,小米这一品牌,还承担不起“中高端”这几个字眼。

    另一方面,在低端市场,小米也面临着来自荣耀畅玩系列、vivo Y系列、OPPO A系列等品牌的围追堵截,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不断蚕食。在新产品的发布和创新上,小米MIX 3的“滑盖屏”、2019年1月发布的红米Note 7的“4800万像素”概念都接连被荣耀首发抢走。

    压力不止于此,上市后的小米还要承受来自股价方面的压力。在上市之初,小米迎来了股票大涨,市值巅峰时期曾达到5000亿,几个月之后,小米迎来了连续的股票下降,甚至被多家投行下调了评级。小米在智能机市场的表现令投资者失去信心,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其研发投入也成为不被看好的重要因素。

    以小米现在的处境,无论是直接加大手机方面的研发投入,还是将重心放在多元化的布局上,从当下发展形势来看,技术都将是小米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

    技术委员会与“手机+AIoT”双引擎齐上阵,小米在向“高科技”进军

    对小米而言,如今的尴尬之处在于:要一下子提高研发投入占比,其低利润模式难以承受,真正实现技术驱动还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而要大力发展生态链,AIoT这条路,还是少不了技术加持。

    1月11日,在小米年会上,雷军正式宣布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作为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未来5年小米将在AIoT领域持续投入超过100亿元。AIoT业务成为小米的核心业务之一。

    加大研发投入只是一方面。在2月底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小米宣布任命崔宝秋为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互联网五部、互联网商业部、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并且直接向CEO汇报,提拨了一批年轻的技术管理人才。这位为小米全面落实“手机 + AIoT”双引擎战略打好了组织建设和人才储备的基础。

    对此,雷军表示,技术事关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足见成立技术委员会对小米的重要意义。

    今日,小米的技术委员会架构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雷军还表示,将持续扩大技术人才队伍规模,除了北京总部之外,未来计划在南京和武汉,再建两个万人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为小米创业第二阶段做好人才储备。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架构将有利于小米以技术创新为主轴,串连起公司的各个事业版块,在技术战略、技术人才、技术组织、技术合作、技术文化等方面,为小米的“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支持。

    可以说,小米技术委员会的推进既是在为其“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构建强劲的驱动力,也是在为未来打造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同时,在短时间内,小米技术委员会也有望提高投资市场的信心。今年,小米开始“认真”了。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