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主页 > 上海视点 > 资讯 > 正文
同济生科楼2021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月综合创优观摩活动纪实来源: 日期:2021-06-24 12:07:09  阅读:-

    1.jpg

    当前,第20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项目作为2021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月综合创优观摩项目,于6月22日开展观摩活动,从安全管理、智慧建造等多方面,呈现施工现场鲜为人知“黑科技”。相关监督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计六百余人参加此次观摩活动,纷纷感受到了智慧工地的“高、精、尖”。

    强联合·探索建设行业新标杆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项目(下简称:同济生科楼)位于同济大学东校区,占地面积18740平方米,由北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塔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及配套五层裙房组成,是截止目前教育部史上投资最大的教育类单体建筑。

    同济大学是国内国内最负盛名的建筑院校之一,依托高校资源和先进的理念设计,在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了“高、精、尖”的特色。

    2.jpg

    观摩活动现场,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的张冰涵博士,向参观者们介绍了与此次项目合作的课题:“只需要一张照片,就可以对工人进行识别,再通过现场的摄像机,保持对工人的持续追踪,积累他的行动轨迹”。

    在张冰涵的演示下,这套全新的“工地视网膜——施工全息安全系统”将工人的坐标、运动轨迹、动态一一呈现,这意味着通过智能算法技术,在摄像头上实现智能移动捕捉,对违规行为进行监控、预警以及提醒。据悉,目前已可自动监测数十种安全隐患场景,实时发出警报,从而保障项目的安全生产。

    该系统不仅具是施工领域里的新科研成果,也见证了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同济大学与中建八局的共同打造行业新标杆的创新与决心。据悉,该项目在建设上,还采用减震结构的粘滞阻尼墙,与剪力强配合,建成后将有效抗震防灾。而在外立面方面,大楼的幕墙系统形式多达9种,包含混凝土装饰花格板、拉索幕墙等,视觉上将形成独特的建筑之美。

    这类新技术、前沿科技的探索及应用,在同济大学和中建八局强强联合下,碰撞出新的火花,力争形成建设行业新标杆。

    提效能·智慧工地助力建设新速率

    在生科楼建设的前期,项目面临巨大的难题——近地铁深基坑。深基坑一般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而生科楼项目平均开挖深度达16.2米,这意味着开挖将遇到沉降、积水等各种复杂问题。同时,项目紧邻单日客流量可超100万人的上海轨交10号线双隧道,对基坑形变有极高的要求,不容一丝误差。

    作为本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基坑监测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监控监测各项指标变形数据,以云端汇总管理的形式,高效管理施工整体推进,原本一百多天的项目工程量,实现了57天安全高效完成A区深基坑施工,刷新同体量记录。

    3.jpg

    同时,建设过程中项目采用板梁一体化的新型装配式栈桥板,这一刚板桥的创新,实现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从标准角度,杜绝安全隐患。

    在同济生科楼项目里,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则与高效管理和安全制度密不可分。项目采用二维码巡检系统,每一个二维码都将这个区域安全施工、相关进度、检查情况等“前世今生”一一罗列。

    4.jpg

    此外,“物联网+大数据”的构件管理模式,也可通过实时扫描二维码更新验收动态,打通构件生产——运输——进场验收供应链条,通过管理效能的提升,赋能整体项目建设。

    生科楼项目还集成塔吊吊钩可视化及防碰撞系统、施工电梯人脸系别系统、监测—喷淋联动系统等,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智慧化、标准化、轻量化水平,减轻管理压力,极大消除安全质量隐患点,提高管理效率。

    在5G时代,智慧工地的建设已实现了各种实时监控、动态传输、自动预警,不仅在安全上全方位构架了“金钟罩”,更实现了高效的人员及建设管理,提升建设速率。

    5.jpg

    重安全·警钟植入工友心中长鸣

    在一个项目上的职工之家,有一个VR体验,当工友戴上头盔,手拿模拟器,就可以体验高空坠物、塔吊坍塌、电缆漏电等事故场景。之后,系统还会对事故进行分析,告诉体验者这样的安全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大家往往是新奇参与了体验,而体验完钢丝绳断裂、漏电等场景后,都被吓得直冒汗。在项目经理鲍旺看来:“亲身经历一回,才能对安全的重要性刻骨铭心。”

    VR虚拟现实安全体验之外,项目还有实体安全体验区的一站沉浸式安全培训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行为安全之星活动、安全讲师等一系列安全特色管理活动,创新班前教育及班后巡查模式,推广“6+1可视化管理模式”,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变为丰富的安全课程,从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多重强化,将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化为实践操守。

    工友们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围成一个圈站着,圈中站的则是当日安全讲师,和每一位强调工作中的注意事项。通过模块化、制度化形成日常化的安全教育,无疑警钟已植入工友心中长鸣。

    如果说各类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设计是“黑科技”、硬手段,那对项目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就是安全软实力的建设。在这样的双重安全保障下,同济生科楼项目不仅对是对生命负责,也有效利用创新方式,高效为项目建设护航。

    6.jpg

    据悉,建成后的同济生科楼将延伸生命科学学院、拓展创意设计学院、容纳公共开放活动、召开国际论坛会议、承担社会科普教育,是同济大学打造一流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平台的重点项目。

    未来,项目大楼将引领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加快打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国际顶尖知识产权学科,为同济大学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添砖加瓦。同时,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助力智慧工地的全面开花,以标杆效应形成行业科技风向。(陈晨琪)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